首页 > 资讯 > 科技 >  IT业界 > 鸿沟与东风——浅谈互联网医疗(下)

鸿沟与东风——浅谈互联网医疗(下)

更新时间:2023-03-22 02:47:07 1074

本文作者从个人从业经验和行业认识出发,回归业务本质,剖析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是何因素造成的,未来起飞的“东风”可能在哪里,一起来看一下吧。

鸿沟与东风——浅谈互联网医疗(下)

继2月发布的互联网医疗观察系列上篇《理想与现实》,本次发布的下篇《鸿沟与东风》,从个人从业经验和行业认知出发,回归业务本质,剖析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是何因素造成,未来起飞的“东风”可能在哪里。提示:本文含大量个人主观见解,部分观点可能并不完全严谨和正确,请读者辩证阅读,欢迎评论探讨。

一、回归医疗健康的本质

1. 国家:维护国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基建

宏观上,从国家角度,医疗是维护整体国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基建;

所以,医保是民生工程,在哪里设置医疗机构也是民生工程,公立医疗占比大头,是不允许完全市场化的领域;医保是国民医疗支付体系的基石,企图从医保里获得营收是不现实的,微医在山东、天津等健共体的案例均有体现。

2. 患者:出发点是改善生命健康(医疗)

从个体出发,医疗对患者的意义是改善生命健康;

对于医疗服务,患者的出发点是维持或改善生命健康,对于看病,患者对确定性的期待远大于其他场景:希望又好又快的康复,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不要复发;这就要求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能够承载患者的上述期待,本质上就是需要有高超医疗技术能力和丰富诊疗经验为支撑。

3. 个体:健康服务实际上是“反人性”的(健康)

洞察和顺应人性的商业一般都会成为刚需,但是健康管理是有点“反人性”的,是要与人性斗争的行业。

  • 首先,人是贪图享乐的,热爱美食,部分人喜欢抽烟喝酒,这些都会给人带来即时的感官享受和刺激;反观健康管理,需要自律的完成健康行为,早睡早起,注意饮食;
  • 其次,面对延时而来的满足,人就是更愿意选择即时的满足,所以医疗是刚需,而健康管理不是,从收益的角度看,健康管理短期收益不明显,只有长期且持续的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为健康服务付费,本质上是在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提前支付,而健康管理服务的过程又是“反人性”的,商业化以获得规模营收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互联网医疗为何无法突破

行业发展理想与现实的鸿沟究竟在哪里?

1. 政策监管:既是利好,也是鸿沟

医疗行业是一个强监管行业,政府对互联网医院诊疗的业务模式、药品流通、医保覆盖范围等设限,政策鸿沟使互联网医疗玩家难以前行。例如:

  • 《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制定了互联网诊疗业务开展的方方面面,但同时也将诊疗范围限制在轻症、慢病和复诊患者,互联网医院能接收患者十分有限,且因需线下首诊,流量的地域性和线下属性仍然十分明显;
  • 各地出台的互联网医保支付政策,出台时间、支付范围、支付规范等都有大大小小的差异,互联网平台的规模化带来边际成本降低的优势不复存在,存在大量的兼容适配成本和不确定性。

2. 需求特性:优势医疗资源比“远程医疗”更具备时空跨越性

前文有提到,患者对医疗的确定性的期待远大于其他场景:希望又好又快的康复,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不要复发;这就使医院品牌和背书的影响力无数倍放大,使得少量的大型综合医院、某些专科的某几家医院,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面对轻症的态度呢?同样的,患者为了将确定性提高,就医选择会变得谨慎,通常会选择区域内或者能力范围内能触及的最好的医疗资源,这样一来,需求同样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聚集,长此以往,供给端(医生、医疗资源)也逐步会向头部靠拢,优质医疗资源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综上,互联网医疗服务旨在改善的就医便利性问题,在医疗水平对等的情况下是刚需,但在线上线下差异明显、优势医疗资源影响力巨大的前提下,仅是微不足道的锦上添花。

3. 产品服务:诊治范围和复杂度受限

首先,受限于监管条例(如上文《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诊疗范围限制在轻症、慢病和复诊患者,互联网医院能接收患者十分有限。

其次,医疗行业的高附加值还体现在医患之间的面对面互动(面诊)中。然而,由于软硬件技术尚不成熟,互联网诊疗手段的局限性(例如,能让医院采信的家用远程医疗设备寥寥),医患双方无法实现线下诊疗,从而使得医患之间的信任难以建立。

政策的监管规范和技术的限制都是限制诊疗范围的因素,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考虑是根本原因。

4. 支付体系:互联网医疗支付体系不完善

不同于互联网行业大多数业务的C端流量逻辑,医疗行业是以支付方为主导的B端业务。传统医疗服务的主要支付方是医保为主,患者自费和商保为补充,互联网医疗的医保支付放开尚不全面,在国内商保占比甚微的前提下,患者自费仍是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的主要来源。

支付方单一且缺少B端支付方的支持,无法支撑行业发展的营收增长。

5. 产业衍生:位于产业链下游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话语权缺失

鸿沟与东风——浅谈互联网医疗(下)

来源:笔者自行整理绘制

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轨迹类似,前期以免费或低门槛的预约挂号和轻问诊作为引流手段(实际不赚钱),流量进入平台后再通过医药电商、健康服务、专科服务等实现营收;而此类服务的供应商如药企、保险等,由于平台用户画像与上游企业的目标不匹配、C端营收占比有限等原因,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实际上并不具备话语权和议价优势地位。

三、行业东风从何起

让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1. 技术发展推动政策放开

“5G+远程手术”、“远程护理”、“手术机器人”等关键词近2年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虽然当前阶段更多是试验,但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科技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旦技术的成熟度足以支撑线上问诊精确和安全时,相信政策监管上也会随着逐步放开,允许在线上开展更多的病种和场景的诊治。

2. 医疗数据市场化发挥应用价值

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蕴藏了巨大的价值,医疗数据更是如此。然而,由于医疗数据敏感、归属不清晰、数据结构化程度低等问题,医疗数据在应用上呈现极度保守、数据孤岛等现象。在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数据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发挥医疗数据的价值,可能会激发相当可观的市场价值。基于互联网平台在数据应用方面的积累,医疗数据市场化进程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巨大助力。

当然,鉴于医疗数据的特征以及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市场化制度建设可能需要相当长的周期。

3. 制度完善提高服务动力

医保逐步纳入线上问诊范畴,支付方的完善必然带来更可观的收入,医院对互联网医院运营的重视提升,医生阳光收入也会随之提升,收入的增长将带来更多更好的服务。

4. 用户心智培养带来需求增长

疫情养成的习惯和年轻一代的医疗需求增长(互联网使用的习惯),将给线上问诊带来稳定且逐步增长的需求。

四、写在最后

机会尚存,前路漫漫,此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

但,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行业发展角度,笔者都衷心希望互联网医疗(或医疗+互联网)能有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由 @gxxx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高额信用卡低门槛,1天下卡,免费申请>>

【免责声明】本站所载文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邮箱w3tool@geekdata.com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