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理财 >  基金 > “两会”倒计时!A股怎么走?八大公募投研大佬重磅发声!

“两会”倒计时!A股怎么走?八大公募投研大佬重磅发声!

更新时间:2022-10-29 15:58:35 1056


“两会”倒计时!A股怎么走?八大公募投研大佬重磅发声!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将于3月初拉开帷幕,这成为资本市场近期关注的焦点。

  究竟今年的“两会”行情会如何演绎?“两会”中会有超预期政策出台么?哪些领域成为A股的新风口?如何看待今年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哪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对此,中国基金报专访了八位公募基金投研大佬,他们是:

  汇添富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韩贤旺

  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联席总经理唐小东

  中欧基金权益投决会主席、投资总监周蔚文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社保组合投资经理沙炜

  长城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杨建华

  永赢基金副总经理、权益投资总监李永兴

  汇丰晋信基金投资总监、基金经理陆彬

  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吴国清

  这些投研人士认为,每年“两会”前都有一波“两会行情”,预计今年两会会主要聚焦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比较关注老新基建建设,不仅看好东数西算、5G、数字经济等主题,也看好地产、基建等板块。

  精彩观点:

  韩贤旺:今年年初以来一些板块调整幅度较大,有其自己估值较高的因素,也有产业政策调整的因素影响。此外,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市场上部分资金也在进行资产配置方面的调整,与煤炭、油价相关的传统资产本身估值较低,也吸引了部分避险资金流入。预计今年市场风格还是更偏红利、价值行情。

  唐小东:今年两会我们会主要关注GDP增速目标、财政预算规模和地产方面的表述。目前宏观环境的组合是信用企稳叠加货币宽松,核心的不确定性在于宽信用力度,所以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将成为关键。两会期间会密切关注宽信用政策的表述以及后续落地情况。

  周蔚文:2022年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包括美联储政策、市场估值、地缘政治等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中长期是比较确定的,市场估值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从中期看,宏观经济走势、美联储政策对股市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沙炜:历史来看,两会召开前期A股指数多呈现上涨,但随着两会的临近,涨幅开始逐步收窄甚至出现下跌,中证500、创业板指涨幅相对更高,中小盘更占优。以往两会召开当日市场表现一般,召开后情绪逐步回暖,中小盘、高估值品种弹性更大。

  杨建华:我们国内还是以“稳”为主,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前提下,稳的力度和措施也会比较大,今年流动性会比较好,虽然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跟去年相比会有比较大的放缓,但A股市场总体上还是流动性主导,流动充裕的话,市场机会就会比较多。

  李永兴: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或仍承压,“稳增长”可能成为全年的政策主线,具体路径可能有持续加码新基建、有限度重启基建地产投资、刺激消费等。目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对该方向政策演进的预期,未来相关板块能否形成趋势行情还需基本面数据的验证。

  陆彬:今年两会预计将聚焦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比较关注的政策包括:第一、扩大有效投资的目标和措施。第二、提振消费的相应政策。第三、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第四、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吴国清:在信用大幅放量环境下,市场剩余流动性相对充裕,中小盘风格有望延续。考虑到第一、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中“稳增长”比重明显提升;第二、能源革命、智能化、自主可控等催化下,包括新能源、半导体、5G等在内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景气扩散周期之中。相关领域中小股票占优仍有望成为2022年全年的主旋律。

  今年“两会”聚焦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A股进入“两会”时间,您如何看待今年的两会政策,哪些政策是您较为关注的?

  陆彬:今年两会预计将聚焦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比较关注的政策包括:第一、扩大有效投资的目标和措施。第二、提振消费的相应政策。第三、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第四、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唐小东:今年两会我们会主要关注GDP增速目标、财政预算规模和地产方面的表述。目前宏观环境的组合是信用企稳叠加货币宽松,核心的不确定性在于宽信用力度,所以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将成为关键。从地方两会信息来看,增速目标可能偏向5.5%,今年以来基建和地产板块的反弹也体现出市场对宽信用力度期待较高,但利率持续低于3.0%说明市场对经济提振力度的落实仍有担忧,对新老基建投资以及保障租赁房建设力度仍有争议,所以两会期间我们会密切关注宽信用政策的表述以及后续落地情况。

  沙炜: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稳增长已成为短期经济重心,但市场对于稳增长的力度保持犹疑,导致年初以来市场持续走弱。预计两会政策对稳定市场信心将起到很大作用。

  其中,我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对全年GDP增长目标如何设定,这决定了稳增长的力度和信心。

  第二,消费如何提振?疫情以来线下消费恢复缓慢,去年基本没有针对性刺激,今年疫情防控可能依然严格,消费刺激或将决定今年消费板块能否回暖。

  第三,基建投资如何发力?在地产投资预期回落的情况下,基建投资担负重任,如何落地项目以及新老基建是否会齐发力值得重点关注。

  李永兴:第一、关注“稳增长”相关政策的进展。地方两会中的共性往往是全国两会的先导,尽管具体抓手有因地制宜的差异,但多数省级行政区都已将“稳增长”列为2022年重点工作,预计全国两会也将延续这一基调。落实到政策,两会或将从货币信贷、财政预算、基建地产等领域进一步加力“稳增长”,其中,地产信贷政策力度以及新老基建的侧重部分是重点关注的方向。

  第二、关注区域发展平衡和共同富裕的相关内容。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区域发展的平衡性问题,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等问题;11月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提“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结合高层次会议对于共同富裕多次提及和表态,我们预计保障性租赁住房、教育公平和消费升级等共同富裕相关议题,也可能成为本次两会探讨的焦点。

  第三、关注十四五规划初期落实及部署内容。从1995年到现在的两会期间资本市场经验来看,在发布五年规划纲要的年份,相关领域一般都会成为两会期间的结构性热点。2021年中央及各省陆续发布十四五规划全文内容,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一年,其部署的重点工程项目、已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可能会受到市场关注。

  吴国清:我个人更关注决策层在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如何权衡。

  从12月政治局会议以来,到近期结束的地方两会,不难看到决策层整体对于“需求收缩、攻击冲击、预期转弱”的经济压力及其严峻性是有充分认识的,对应地有较强的稳增长决心,并采取了实际动作。然而,去杠杆、房住不炒等是我国社会的中长期主线,作为二级市场参与者,我们很期待关注政府会在两者之间做出怎样的均衡。

  “稳增长”政策带来较多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对于今年预期较高主要是“稳增长”政策上,您认为这一块是否有新的政策出台,未来会带来哪些投资机遇?

  韩贤旺:从政府角度来看,相对进出口及消费而言,在基建投资上的自主可控能力较强,而从结构上分析,老基建与包括房地产等领域在内的传统经济关联度较高,因此,新基建有望成为未来“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点,也能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的增量,所以5G、数字经济等与经济转型相关的领域,都较为受政府重视。

  消费方面,目前海外输入疫情以及本土疫情均有零星爆发,各地出台了控制近距离接触的措施,对消费的影响较为明显,今年消费增长整体不容乐观。从刺激消费增长的角度来看,国家可能也会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目前判断,这方面的可控能力可能弱于基建投资。

  出口是今年宏观经济较大的一个不确定因素,由于海外疫情持续爆发,过去两年国内出口连续超预期,对我国经济整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但未来出口是否还能保持强劲增长速度,取决于海外疫情走势,可预见性不强。因此,今年市场一直存在着对“出口可能不及预期、拖累全年GDP增速”的担忧。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家电各方面、节能减排方面的稳增长措施未来也有望相继出台,但这些手段可能在稳增长“组合拳”一系列配套措施中排序相对靠后。

  无论是新经济还是数字经济,今年资本市场围绕“稳增长”政策已经演绎了一段时间,未来也可能会持续给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杨建华:从政策的层面看,去年年底政府看到了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以“稳增长”作为首要经济工作任务,再加上今年是政治大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下半年在北京召开。放眼整个国际社会,今年也是政治大年,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中期选举、总统选举。不过,投资者对于“稳增长”的措施到底有多大力度、能不能把经济稳住,预期比较混乱,信心不是很足。预期的扭转需要一定时间,也需要宏观经济政策更有力度的出台。我们非常相信政府“稳增长”的决心和能力,相信投资者的预期一定会被扭转过来。

  总体而言,我们国内还是以“稳”为主,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前提下,稳的力度和措施也会比较大,今年流动性会比较好,虽然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跟去年相比会有比较大的放缓,但A股市场总体上还是流动性主导,流动充裕的话,市场机会就会比较多。

  唐小东:当前生产、投资和消费都未实现明显的企稳回升,稳增长政策方面大概率还有持续的支持。核心选项我们预计会集中在加快财政支出、扩大新老基建投资、促消费和保障房建设相关的地产政策。稳增长的政策逻辑上关注基建、地产、大金融等传统价值板块。

  沙炜:除了市场已经预期较多的基建和地产放松外,消费方向的政策也值得期待。2021年刺激消费的政策相对较少,今年财政政策扩张背景下,类似于消费券、以旧换新等消费相关的政策可能会陆续出台。后期若疫情管控有所放松,消费板块会有较好的布局机会。

  李永兴:自2021年三季度开始,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们看到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房地产信用风险叠加增长下行预期加重市场担忧。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政治局会议初步释放宽松信号,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本轮“稳增长”方向。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或仍承压,“稳增长”可能成为全年的政策主线,地方两会对此高度重视,全国两会及后续政策大概率也将围绕扩内需持续演绎,具体路径可能有持续加码新基建、有限度重启基建地产投资、刺激消费等。目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对该方向政策演进的预期,未来相关板块能否形成趋势行情还需基本面数据的验证。

  陆彬: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今年“稳增长”政策预计将成为两会的重点。基建投资和保障房建设或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落脚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将一起发力,数字基建和能源基建将成为基建亮点。

  吴国清:我的结论是肯定的。当前各级政府与市场参与者对稳增长的必要性预期是比较一致的,但对具体路径还存在分歧,背后的核心在于前面提到的,决策层如何权衡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两者之间不同的配比,决定了二季度甚至全年行业风格上的差异。相比之下,地产、老基建方面市场仍有一定预期差,但具有一定估值性价比;新基建大概率是政策发力的重心,但市场对此已有提前反应。从目前地方两会的情况看,我认为新基建,尤其是工业互联网、数字乡村方向存在超预期的可能,后期我也会持续关注两会动态验证这一推断。

  两会上产业政策助力产业趋势判断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国内各省份两会召开完毕,新老基建发力点、产业政策、国企改革、新能源等成为关键词,您如何看待这些方面的投资机会?

  韩贤旺:国企改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因此,国企改革是一个稳定渐变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相较而言,新能源更有可能成为各地政府稳增长的产业,资本市场也会更多地关注新能源相关投资机会。在这方面,我们相对更看好新能源汽车、光伏相关产业链中优质公司的投资机会。

  周蔚文:新老基建对相关行业都是有利的。新能源行业政策未来还将继续支持,带动持续的行业销量增长。其中细分行业的利润增速会出现分化。有些会在未来一年保持较高增长,有些则会在一两年后出现放缓。因此中期投资机会也会分化。从短期来看,下跌到一定程度或会出现反弹机会。

  陆彬: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像传统基建领域的水利、交通和城市管网建设,新基建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施建设和“东数西算”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国企改革能激发国企的经营活力,通过员工持股等方式提高经营积极性,引入民营资本提高行业竞争力,这些企业中也孕育着许多投资机会。

  唐小东:两会上的产业政策有助于判断产业趋势,但也需要结合板块内部分化情况和估值来做行情判断。2022年新老基建是较为可能的政策抓手,其中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IT硬件以及辅助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层面,老基建投资相关板块在上半年预计会有阶段性机会。新能源仍会成为碳中和长期政策方向中的重点,中长期看好,但预计今年细分行业的分化将扩大。关注风电、光伏运营和上游原材料,电池和新能源车在利润上可能会受到一定制约。

  沙炜:我认为核心目标是继续迈向高质量发展。尽管2022年稳字当头,稳增长迫在眉睫,但两会仍会着眼长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力求更好的兼顾环保、安全、公平等问题。落地到投资机会,我认为中期视角可以重点把握几个方面:制造上台阶,能源慢更替,安全更重视,消费仍可为。其一,制造业的升级需要通过“补短板、锻长板”实现更高的产业附加值,更好地参与全球分工,这也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其二,新旧能源交替的磨合期,我们认为一方面要继续重视我国正在发力的新能源领域,但同时传统能源领域的开支不足也将支撑长期通胀中枢的复苏,全球双碳的推行或进一步压制传统能源领域的开支投入,这将加大传统能源价格潜在上行风险。其三,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已经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安全的内涵与范畴更加丰富,包括国防安全,也包括产业链安全、能源与粮食安全,以及民众生命安全等,对资本市场而言,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可能是当下最受关注的方向。其四,在“共同富裕”的催化下,我们认为大众消费品例如家庭护理/乳制品/啤酒/软饮料/大众美容和个护产品等未来一个时期值得关注。

  吴国清:这些方面大概率也将是全国两会的侧重点,落实到投资层面,我更注重比较行业预期差与性价比。新能源渗透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是有确定性的长期主线,但去年以来市场对此已有所演绎,可能会削弱相关板块的弹性。市场对老基建与国企改革的判断存在分歧,但两个方向性价比更占优。后期我也将密切关注两会的动向调整我的投资侧重。

  李永兴:从历史上看,涉及两会政策预期的板块或行业表现通常较好,而当前正处于“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力的阶段,市场对于这类政策的关注度正在逐渐升温,包括传统基建链和地产链等。

  另外,新基建与产业政策结合的部分可能孕育全年新的投资方向甚至是市场主线,包括计算机、通信和电网等。我们观察到,今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和通信两大产业做出了集中部署,重点规划了5G基站、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等建设任务,而新能源装机相关的目标整体较去年有所弱化,因此我们认为新基建大概率是全年基建投资侧重的方向。

  “一号文件”给农业领域带来布局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日前,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后,数字乡村、草甘膦、农机概念股迎风起舞。在您看来,这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韩贤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各方面占比非常高,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及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其一直非常重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内陆及北方一些省份在经济发展上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对于广东、浙江等经济富饶省份而言,乡村建设并不存在太大问题,西部偏远地区乡村经济发展还得依靠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在目前强调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三农问题、提振农村经济发展仍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每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一个老话题,事实上,这方面映射到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关联度并不高,可能更多仍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

  陆彬: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今年的聚焦乡村振兴,后续和乡村相关的消费将有望景气度提升。另外文件强调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未来如果配套政策落地,或将利好种业育种板块。

  唐小东:中央一号文件对投资会有短期主题炒作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中长期政策红利对象的指引上。

  这次文件体现出对种业的高度重视,对推进种业技术攻关、研发都细化了政策要求,包括对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要求各省因地制宜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及强调转基因等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的研发等。同时非种业方面,文件对主粮、玉米、生猪供需矛盾表示关注,预计粮价能够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沙炜:实际上,该《意见》是 2022 年年内第二个正式对外发布的有关乡村振兴的文件,前一个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显示出当前发展阶段下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投资机会上,我们认为可以总结为三大方向:一是产业发展。其中,第一产业相关的农业现代化(绿色农业、农机设备等)的机会值得关注,第二、第三产业相关的冷链物流、县域消费、乡村旅游业也具备长足发展空间。

  二是生态宜居。其中既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供水保障),又有生产建设(水利、道路等)。

  三是数字赋能。《意见》指出在乡村要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数字经济将成为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抓手。

  吴国清:此次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粮食安全仍是着墨最多的部分,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同时强调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体现国家对种业振兴的重视程度,种业、生物育种、农业养殖、动保等板块将直接受益于后续政策的落地。

  此外,此次文件聚焦于乡村振兴领域,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农机装备现代化等领域作出诸多政策部署,相关板块如基建(乡村水利、路桥建设)、环保(农村污水处理)、数据中心(农村大数据建设)、农业机械等有望直接受益。

  李永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在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推进乡村建设、改进乡村治理等8个方向做出重要部署,在粮食安全、乡村基建、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亮点:第一、粮食安全方面,文件将“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到“底线”高度,并在全文多次提到“粮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乡村基建方面,此次文件主要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等内容,基本与22年新老基建齐发力的稳增长政策保持一致;

  第三、农业机械化方面,文件延续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同时强调了提升农机装备技术攻关。对应到具体行业上,预计种业、水利路桥建设、数据中心和农业机械等板块都将受益。

  地产或存在一定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日前部分地区房地产政策有所松动,您如何看这一情况?有多大影响?

  韩贤旺:“房住不炒”已经作为国家政策方针整体定调,只是因为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上下游涉及众多产业链,可能会根据各地经济增速差异做一些微调,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一线城市新房销售价格处于管控状态,这也意味着作为上市公司,房地产企业的盈利空间已经被压缩,未来更多考验开发商精细化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能力。在资本市场上,地产板块的投资属性也越来越偏向于制造业,可能很难有大幅增长的空间。

  杨建华:地产板块我们在密切关注,可能存在一定机会,但还要看后续的政策走势。从长逻辑来看,2020年底银保监会给地产公司划了“三条红线”,很多民营地产公司出现资金链的困难,包括头部的一些公司,它们对地产产业链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下游供应商很多公司会提坏帐,这也导致地产新开工、土地出让大幅下降。稳经济的过程中,地产的权重是比较大的,我们预期地产今年一定会放松,但放松效果怎么样,房产税试点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我们也在密切观察跟踪。

  地产属于低估值板块,过去几年已经调整非常充分,一旦政策放松,资金链比较安全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代表的地产公司,一方面会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它们的估值非常便宜,有一定的估值修复机会。

  陆彬:地产政策管控政策前期较为严格,目前部分地区因地制宜调整地产政策,有利于满足居民正常的购房需求。往后看,“房住不抄”基调不会改变,但政策预计会边际回暖,地产基本面有望触底回升。

  唐小东:2021年四季度地产销售面积增速已经转负,后续的降息、地产边际松动都是稳增长比较自然的政策路径。地产下行是本轮经济下行的核心拖累,目前地产销售仍未企稳,进一步地产宽松是托底经济的重要手段,与不以房地产为刺激手段并不矛盾。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对地产企稳有信心,但考虑到当前地产销售总面积已在17亿平以上的高位,不认为地产会有大幅提振。

  沙炜: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是对前期政策过严之后的纠偏。尽管“三道红线”的核心命题短期不会改变,但在稳增长的要求下也不宜对房地产约束过紧。地产基本面自年初以来延续的明显下行趋势,我们预计要到年中前后才能看到全局销售同比的实质性改善,地产“良性循环”的实现仍待时日,仍需要供需的双向优化。从近期政策边际松动的影响来看,一线城市房贷利率下行有一定信号意义,也体现出“因城施策”的必要性,我们预计房贷利率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

  吴国清:去年12月以来房地产政策松动,也是稳增长政策组合当中的一部分。目前,10年期LPR已调降,各省与商业银行按揭政策有所放宽,“三道红线”在并购等方向也有松绑,但从近两月地产销售数据难言反转来看,房地产的压力更多集中在需求侧,出于解决房企债务与上游供应商经营困境的考虑,我认为后期房地产信用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的可能,但短期宏观居民部门贷款意愿不高,可能会拉长政策边际反转到实际见效的传导时滞。

  李永兴:目前地产政策的边际松动信号正在增强,但支持力度较为克制。一方面,需要缓解信用风险给地产行业带来的压力,改善资金循环,并且使用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上的优化,另一方面则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防止房价非理性上涨。总体而言,地产政策松动是在一定限度内,阶段性对冲年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房住不炒”依然是中长期政策主线。不过,从影响来看,地产的企稳和放松将从边际上提升市场情绪和帮助经济企稳。

  经济增长压力仍大

  货币政策会保持相对积极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稳增长政策之下,有分析预测今年会出现经济显著复苏,您如何看?这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么?

  韩贤旺:今年宏观经济或难有太多亮点,首先,房地产从去年6月份起无论是新购置土地还是新开工面积均出现下滑趋势;其次,受疫情影响,消费整体依旧疲软,未见复苏苗头;出口方面可预见性不强,也缺乏自主可控性,大家对于今年出口能有多少增量心里没有底;基建投资能对经济起到较大拉动作用,对于今年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整体而言,今年经济增长仍面临压力。

  尽管海外主要经济体均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我国一直强调以我为主,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未来或根据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结合国内经济走势进行综合考量,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但可能很难有太大的放松空间。

  陆彬:目前看稳增长政策更多是对冲经济下行,而不是大幅刺激经济,所以今年经济显著复苏的概率较小,更多是下行后企稳的状态。货币政策目前以稳增长为主要目标,在经济企稳回升之前,货币政策可能仍将保持相对宽松的区间。

  周蔚文: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稳增长政策将会持续发力,有助稳定经济增速。考虑到地产、出口、防疫等几方面仍将对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我们对今年的经济增长持审慎态度。在此预估下,货币政策还会保持相对积极。

  唐小东:2021年上半年国内需求很旺盛,后期伴随信用收缩、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以及碳中和地产等产业政策的压制,经济出现了明显下行,但经济自身动能还是在的。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增长以来,信用初步企稳,地产边际放松,财政支出扩大,我们对经济企稳有信心。幅度上,不走基建和地产刺激的大基调明确,所以也不认为经济会出现明显大幅提振,预计宏观经济更类似2012年、2019年的过渡年份。地产回暖之前,宽货币仍会持续,目前地缘政治风险对金融市场形成扰动,美联储加息节奏预期已开始减弱,国内央行以我为主的空间得以保持。

  沙炜:就目前来看,经济距离显著复苏尚存在较大距离。稳经济、稳就业依然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离目标仍远。一方面海外疫情防控逐步放开,生产动能渐渐恢复,难免会对国内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刺激继续缺位,地产投资下行风险不可忽略,内需有待进一步复苏。投资端是主要且为数不多的抓手,因而政策的连续性、惯性仍将主导信用宽松的持续。

  吴国清:我对中央稳经济的决心和工具箱有充足的信心,相信年内我国经济将走出低谷,但未来经济显著复苏将是当前及潜在总量政策调整的结果而非原因,为实现复苏,中央大概率将做出积极应对。但总量政策中,我认为近几个月货币政策的调整已基本到位,当前信用政策调整的边际效用可能更占优,后期或围绕信用需求侧进行更进一步的政策调整。

  李永兴: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宏观经济探底阶段,欧美流动性边际收紧或施压外需,消费边际数据较疫情前还存在修复空间,全年经济仍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地明确部署“稳增长”任务,对推动经济底部拐点前移有积极作用。从结构上看,压力集中在信用侧多于货币侧,1月MLF与LPR调降已留出信用扩张空间,考虑到海外流动性收紧,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都偏弱,预计后期总量政策将更倾向于释放社会融资需求。

  历史上两会召开前期A股多上涨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历史来看 ,两会对A股走势影响有多大?两会政策对您全年的投资有影响么?

  陆彬:两会政策对全年的政策有定调的作用,两会中新的政策变化也会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或成为市场重要主题和赛道方向,值得密切关注。

  周蔚文:我们一般研究中长期的投资机会与趋势,较少关注短期几日之内的市场波动,也难以预测。两会对短期A股趋势不会有明显影响。

  唐小东:回顾2002年到2021年会发现两会前后一个月,A股上涨概率是较高的。2017年以来,两会前一个月和后一个月上证综指上涨的概率都接近80%,两会期间窄幅震荡居多。两会政策对全年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方向上。历史数据看,两会确定的新政策方向会成为全年市场新的关注点,较容易走出行情。

  沙炜:历史来看,两会召开前期A股指数多呈现上涨,但随着两会的临近,涨幅开始逐步收窄甚至出现下跌,中证500、创业板指涨幅相对更高,中小盘更占优。以往两会召开当日市场表现一般,召开后情绪逐步回暖,中小盘、高估值品种弹性更大。

  两会政策总体上会消除市场对于短期政策的疑虑,确定全年乃至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对全年的投资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吴国清:历史经验看,两会前受政策预期影响,市场表现通常较为活跃——通过复盘可以看到,2011年以来的11年中,有9个年份上证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上涨,上涨概率高达80%以上,其中最高涨幅可达14.35%。

  而随着两会召开,当年政策基调、经济增长目标等逐一落地,市场逐步回归至平淡期,这一阶段指数上涨概率仅为50-60%。

  两会后,随着年报、一季报窗口期的来临,市场主逻辑逐步回归到基本面,景气度高的行业或板块往往是资金追逐的对象,同时部分政策明显受益的板块也会在这一阶段成为热点主题。中长期维度看,两会期间重点聚焦的领域有望成为全年的投资主线,就今年而言,稳增长主线、双碳、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扩大内需等有望成为今年两会政策的导向。

  李永兴:从历年两会前后A股市场表现来看,从春节至两会期间多为“春季躁动”阶段,A股表现通常较活跃,各大宽基指数这一阶段多以上涨为主。随着两会召开以及期间多项政策的发布,此前的政策预期得以兑现。

  尤其两会之后,A股进入大规模年报、一季报披露期,市场走势趋于平稳,通常主逻辑会逐渐回归至基本面驱动,业绩确定性高的板块往往能更多获得资金关注。目前市场对两会释放更多“稳增长”的相关政策较为期待,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涌现出一些新热点并成为全年的投资主线。

  稳增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受关注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2年以来市场风格切换较大,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哪些?您更看重哪些?

  韩贤旺:今年年初以来一些板块调整幅度较大,有其自己估值较高的因素,也有产业政策调整的因素影响。

  此外,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市场上部分资金也在进行资产配置方面的调整,与煤炭、油价相关的传统资产本身估值较低,也吸引了部分避险资金流入。预计今年市场风格还是更偏红利、价值行情。

  杨建华:从年初以来的市场走势来看,跟我们的预期有所背离,目前市场调整的幅度比我们预想中的要大得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去年演绎得比较充分的新能源板块出现了调整,这跟预期基本相符,我们虽然长期看好新能源板块,但业绩透支了一定的估值,需要震荡消化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也有跟预期不一致的地方,目前市场在进一步杀估值,去年调整得比较充分的消费医药,今年又杀了一波估值,市场的估值重心在下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投资者对今年还是偏谨慎的。

  近期影响市场的主要风险点在于:第一、美联储加息缩表的明朗化。美联储加息缩表是较大的外围影响因素,从过往影响来看,2008年以来的三次缩表都引起美国标普500指数一定幅度的下跌或明显震荡。市场后续流动性及外部资本市场表现尚待3月靴子落地,短期观望情绪浓厚。

  第二、国内稳增长政策工具的使用时间和力度预期差。国内1月进行了MLF、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政策保持定力,后续稳增长政策工具还有较大空间,但上述操作或低于部分市场预期,市场情绪面有一定影响。

  此外,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年报、一季报窗口业绩不达预期,美科技股利空和暴跌的连带影响等,都会对A股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周蔚文:2022年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包括美联储政策、市场估值、地缘政治等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中长期是比较确定的,市场估值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从中期看,宏观经济走势、美联储政策对股市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陆彬:目前影响市场因素有,第一、美联储收紧带来全球风险资产回调;第二、中国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第三、地缘风险加剧,大宗商品上行带来通胀压力提升。A股市场更依赖于自己的基本面,所以国内的稳增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需要重点关注。

  唐小东:2022年以来市场风格切换的主要跟国内宏观环境、美联储收紧、以及资金流向上的一些变化有关。首先,价值股受益于宏观周期的变化。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内稳增长基调确立,信用周期从收缩向企稳回升过渡,叠加宽货币的环境,价值股在2021年受到的核心压制因素解除,传统价值股在周期企稳预期下有所反弹。成长股短期内受到博弈资金调仓的压力。

  但我们看成长股,更关注产业趋势的确定性带来的中长期表现。基本面上来看,医药、消费、新能源等热门赛道板块的产业趋势没有大的变化,业绩预告也不错,所以阶段性下跌其实提供了长期布局的机会。就A股整体而言,今年还需要关注美联储收紧流动性带来的扰动。不过当前中国市场体量支持以我为主,预计美国流动性收紧对A股构成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

  沙炜:年初以来市场持续下行,同时风格出现显著切换,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宏观风格的切换导致权益市场风格切换。2021年四季度稳增长政策明显发力以来,信用企稳扩张,宏观经济的底部逐步确认,稳增长方向盈利边际改善,包括金融地产等板块,这直接驱动了市场风格从成长风格转向了价值风格。

  二是外围市场风险传染。美国通胀高居不下,美债利率快速上行,美股成长股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情绪上对国内成长风格造成了扰动。这两大因素中,我个人更看重前者,市场短期的主线依然围绕信用宽松和稳增长展开,市场风格趋于均衡,预计将迎来一波全面性的估值修复行情。

  吴国清:过去2个月,在联储释放鹰派信号、稳增长预期升温、疫情持续反复等一系列因素作用下,A股市场出现一轮大幅调整。场内资金逐步从此前的热门赛道切换至低估值价值板块,市场表现来看,这一阶段,此前热度较高的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板块持续调整,金融、周期类低位低估板块则表现相对占优。

  展望来看,目前的下跌行情中已较大程度计入经济下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信用大幅放量、稳增长催化剂不断的大环境下,短期内的超跌反弹有望逐步展开,但考虑到基本面因素,预计整体性机会不大,指数级上涨机会仍需等到下半年盈利触底回升拐点出现之后。

  李永兴:开年以来,全球主要市场波动普遍加大,美联储及欧洲部分国家货币政策的“鹰派”表态带来流动性的担忧,部分区域冲突事件仍在继续发酵;国内方面,政策“稳增长”逐步发力,但在经济数据没有出现明显企稳迹象之前,投资者情绪仍然保持审慎,国内疫情散发也加重了投资者对于经济增长尤其是消费的担忧。

  多重因素的交织导致资金在下跌中从高景气赛道流向安全边际高、估值低位的防御性板块,银行、基建以及困境反转预期的旅行、餐饮和航空等板块表现得更加抗跌,而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赛道则迎来持续调整。

  后续来看,随着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防疫政策朝常态化转向,此前由于基本面疲弱而导致对宽信用信心不足的悲观情绪有望得到缓解,市场有望迎来超跌后的修复式反弹,但持续性的向上行情需要等待经济预期明显改善以及海外风险充分释放。

  一边看好“价值反转”

  一边优质成长被看好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您看来,今年2022年投资主线是什么?哪些板块是您看好的?

  韩贤旺:随着新能源车销量以及光伏装机量整体继续高速增长,新能源细分市场供应链机会会越来越多。从全年来看,我们还是相对看好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机会。

  此外,在科技方面,我们也相对看好自主可控的创新资产,这类资产不太容易受海外供应链及全球政治因素影响,也是政府大力鼓励发展的方向。之前在自主可控投资领域方面,大家更多关注半导体产业,事实上,在政府主导的硬科技领域,例如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海外替代环节,也有很多成长很快的优质企业。

  杨建华:紧密观察市场动态,关注优质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幅度和估值性价比,采取精选个股和越跌越买的稳步加仓策略,积极捕捉市场回调带来的投资良机。

  一是看好长逻辑不变的消费升级,这是我们一直看好的一个板块。短期来看,消费行业确实是受疫情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表现低迷,但我们也看到对疫情防控的措施逐步更加宽松和有弹性,期待更加常态化的防疫措施对整个消费、就业、经济活动的影响都会逐步弱化。目前是大消费板块基本面较弱的时候,也是配置比较好的时机。

  二是比较看好去年受疫情和成本压力影响、业绩受到压制的一些中游制造业,包括消费服务板块,消费品制造板块等。今年在这些制约因素逐步缓解或者消退的情况下,行业业绩有望得到修复。当然也存在成本压力能否缓解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不期待成本会迅速下行,但只要保持走势平稳,压力就会比去年有比较大的缓解。当然我们也会密切观察能源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的运行能否达到预期,出现高位走平或者是慢慢回落。

  三是以新能源和军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长期也值得看好,但是对于其竞争格局,哪些环节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能够长期维持,还需要密切观察。去年的大幅度上涨,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比较乐观的预期,目前来讲估值处于高位,我们觉得在震荡消化估值以后,应该有良好的投资前景。

  陆彬:站在当前,我们更倾向于“优质成长”将成为后续市场的主要投资机会。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的时代趋势下,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优质的成长行业和公司(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医药、新消费、TMT科技等),因为产业需求爆发、全球市占率提升,新产品放量或者进口替代等原因,整体行业空间较大,公司竞争力日益加强,未来几年有望实现较快的复合增速。

  这一大趋势并不会随着短期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改变。经过中观行业比较和自下而上个股研究,当前不少成长行业和公司估值因为市场下跌或者业绩增长,已经具备较大的投资吸引力。所以,我们认为后续市场的投资主线是“优质成长”。

  周蔚文:困境反转行业是2022年一条重要的投资线索,包括餐饮、酒店、旅游、交通运输、演艺、养殖等多个行业。尽管目前疫情尚未散退,但乐观来看,未来一两年后我们走出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这将为以上行业带来显著投资机会。2021年三四季度,养殖行业经历了几十年来亏损较严重的时段,未来一两年的行业利润有望恢复正常,可能带来相关投资机会。

  唐小东:2019-2021年市场经历了多次极致风格后的极致逆转,2022年来看存在板块轮动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确定性较高的是,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宏观经济预计底部企稳,这对2021年表现不佳的价值股、大盘股有支撑,传统价值板块占优,例如基建、建材、大金融等。

  另一方面,对2021年表现好的成长板块,目前产业趋势依然积极,因此系统性下跌的风险相对是可控的。从较长投资周期来看,产业趋势向好的低碳板块,如果在短期轮动中出现回调,反而创造了比较好的配置机会。从产业政策推动的角度而言,可关注能源建设方面的绿电和电网,以及缓和通胀矛盾的数字经济。

  沙炜:总结下来还是可以归为四条主线:能源更替、新老基建、地产纠偏、消费企稳。其一,能源更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程中会伴随着摩擦和阵痛,我们认为2022年新能源产业链会继续快速发展,但传统能源如石油化工链由于长期资本开支不足带来的结构行情也值得重视。

  其二,新老基建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老基建依然承载着大部分投资体量,而新基建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下,弹性更大。

  其三,地产纠偏在前面的问题中已有提及,地产以及地产链特别是地产后周期行业相较去年有望迎来一波修复。

  其四,消费的修复依然值得期待,2021年国内消费情况不佳,消费行业表现也较弱,2022年在政策推动和疫情防控的支撑下,有望企稳。

  吴国清:今年以来在信用大幅放量环境下,市场剩余流动性相对充裕,中小盘风格有望延续。而考虑到第一、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中“稳增长”比重明显提升;第二、能源革命、智能化、自主可控等催化下,包括新能源、半导体、5G等在内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景气扩散周期之中。相关领域中小股票占优仍有望成为2022年全年的主旋律。

  具体配置上来看,建议关注三条线索:第一、新能源车、新能源大基地、半导体、军工等在内的景气赛道,如果没有产业层面低于预期,阶段性调整之后仍是核心进攻的方向;第二、稳增长中新的投资方向,如核电、氢能源等;第三、有望成为未来1-2年主线的TMT板块,包括5G+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华为供应链和生态圈(如金融信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等。

  李永兴:关注的行业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是房地产龙头公司,去年房地产政策影响较大,造成一些民营企业风险暴露,同时去年的房地产销售已经加倍传导影响到拿地开工,若一两年后需求未出现大幅下滑,房地产行业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届时房价也将面临上涨压力。因此从房地产政策的角度看,到了需要纠偏的阶段。对房地产龙头公司而言,无论政策是否纠偏,均会有不错的投资机会。若政策纠偏,将迎来整体性的投资机会;若政策较严厉,龙头公司的市占率和利润率可能实现双升,迎来系统性估值提升机会。

  第二关注双碳政策下新能源发电、储能配网改造的机会。去年双碳政策推进力度较大,对民生用电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双碳政策会进行一定程度纠偏。这意味着对上游供给的压制、对能耗指标的管控,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放松。在双碳政策大方向不改的背景下,新能源发电以及配套的储能电网改造的投资量大概率会上升,因此新能源发电、储能配网改造长期来看可能仍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第三关注智能汽车投资机会。近几年新能源车的发展主要聚焦于电池技术,而当前阶段,新能源汽车提供的智能化体验将成为抢夺市场份额的新焦点之一。在智能汽车领域,产业链推进的速度有望加快。智能化零部件的认证周期通常需要三年以上,但造车新势力将认证周期缩短至一到两年,极大程度加快产业链的推进。2022年,智能汽车包括汽车电子产业链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原标题:“两会”倒计时!A股怎么走?八大公募投研大佬重磅发声!)

(责任编辑:26)

高额信用卡低门槛,1天下卡,免费申请>>

【免责声明】本站所载文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邮箱w3tool@geekdata.com联系我们。